服务热线:
138-0539-5921
新闻中心
与我们联系
138-0539-5921
电话:
159-1015-1238
地址:
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汪沟镇杏花社区

公司动态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公司动态

玉米苗水肥一体化单产提升技术方案

发布日期:2025-05-15 统计:10

   玉米苗水肥一体化单产提升技术方案,农业田地水肥一体化已经在很多地方普及,不同的地带和面积适合不同的灌溉方式,水肥一体化不仅有省水节能的优势还非常省心省事。注要对庄稼苗施肥浇地效果更好。pe管源头工厂,为大家整理了提升技术的方案。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121.jpg

一、主要适宜区域


适合具备水源和灌溉水源补充条件的玉米种植区域。在此区域,我们应用地面滴灌、浅层埋设滴灌、地下渗灌、喷灌等水肥同步技术,并尝试使用可移动灌溉施肥机械、灌溉机器人以及无人机等先进设备。同时,我们还将北斗导航技术应用于播种,培育耐密植和抗倒伏的品种,实施科学化调控、营养状况诊断,以及使用高效水溶性肥料和绿色防控病虫害与杂草的综合措施。播种玉米后,要迅速进行灌溉以保证幼苗的均匀生长,同时调整氮钾肥的使用时间,配合磷肥的底施和追施,以及根据土壤缺乏情况补充中微量元素,确保营养供应的精确性,以此支撑高密度种植。与当地传统种植方式相较,这种方法能促进玉米种植密度提升10%至30%,并力求使单产及水肥利用效率均提升超过10%。


二、设备选型


水肥一体化系统的构成要素包括:水源、首部枢纽、输配水管网以及滴灌带(管)。这些设备的规格和型号需根据实际生产需求进行挑选。首部枢纽通常涵盖增压、净化、安全保障以及测量等设施,还包括智能灌溉施肥决策系统。输配水管网需依据水肥同步技术模式进行合理布局。主管道材料需根据地形实际情况挑选聚氯乙烯(PVC)或聚乙烯(PE)管材。在冻土层较厚的区域,管道的埋设深度应控制在1.2至1.5米之间。田间支管推荐使用便于携带、密封效果优良的预制孔聚丙烯材质软管,该软管无需打孔、不易变形,且可多次重复使用。在作物收获完毕后,应对过滤器进行清洗和检查,同时排出管道中的剩余水分,以避免管道和设备因结冰而破裂。


在关键设备选型方面,需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挑选固定式或移动式首部;同时,依据灌溉水质的特性,应选用离心过滤器、砂石过滤器、网式过滤器、叠片过滤器,或者将这些过滤器进行组合应用;例如,在黄河流域,建议采用离心过滤器和网式过滤器的组合,以有效去除水中的泥沙。若条件允许,则可考虑选用具备自动反冲洗功能的过滤器。对于超过70米的长形地块,建议采用长距离小流量滴灌管,这样可以减少田间管网和出水桩等设施的设置。滴头每小时的出水量应控制在0.7至2.0升之间,滴头之间的距离通常为30至40厘米。在砂质土壤中,流量应适当增大;而在黏质土壤中,流量则应相对减小。对于滴灌带的间距,以60厘米为佳,如果是砂质土壤,则间距大约在40厘米左右。对于地形不平或坡度较大的地块,应使用压力补偿滴灌带。在气温累积值偏低且水分蒸发量较高的地区,建议实施膜下滴灌技术;而在东北西部以及内蒙古东部等地区,则适宜选用浅层埋设的滴灌系统。具体来说,浅层埋设的滴灌带在黏土或壤土中埋设深度应为2至3厘米,而在砂土地中则需埋设4至5厘米。


三、不同区域技术要点


东北及长城沿线的春玉米种植区域广泛,涵盖了东北的中西部、内蒙古的东部和中部、华北的北部以及黄土高原等地。这些地区拥有喷滴灌等灌溉设施,属于半干旱半湿润气候,非常适合采用浅埋滴灌、膜下滴灌、地埋渗灌等灌溉技术。


进行播种作业并铺设管道。首先,进行细致的土地整理。整理土地时需注意“平整、细碎、均匀”的原则,确保地面平坦且无大土块。其次,选择合适的时间进行播种。当耕层5厘米处的地温稳定在10至12摄氏度以上时,适宜进行播种,对于覆盖薄膜的地块,播种时间可以适当提前。最后,完成播种和管道铺设工作。采用配备北斗导航系统的机械设备,可一次性完成施肥、播种、铺设管道、铺设薄膜、压实薄膜以及覆土等操作。通常情况下,一条滴灌带能够灌溉两行玉米,而在大小行播种时,滴灌管会布置在窄行的中央位置。此外,还要注意合理增加种植密度。应选择经过国家或省级部门审定,已在当地种植并表现出色的高产耐密品种。与水肥一体化管理相比,适当提高播种密度10%至30%。


在实施灌溉与施肥措施时,建议采用玉米专用配方肥,用量控制在每亩20至25公斤。施肥操作需确保肥料与种子间距在5至10厘米之间,施肥深度保持在7至10厘米。同时,推荐使用具备保水和促进根系生长等功能性的肥料。在玉米整个生长周期内,采用膜下滴灌技术进行6至10次灌溉,单次灌溉量在10至30立方米/亩之间。灌溉总量约为每亩100至250立方米。值得注意的是,浅埋滴灌的单次灌溉量通常比膜下滴灌高出约3至5立方米/亩。播种玉米后立即灌溉出苗水,并同步施用高磷中氮低钾型水溶肥或磷酸一铵,用量为每亩3至5公斤,以促进出苗迅速且整齐。在拔节至抽雄阶段,分两次施用高氮低磷中钾型水溶肥,每亩用量为5至10公斤。进入抽雄期,滴施中氮低磷高钾型水溶肥,每亩用量为7至9公斤。从灌浆期至乳熟期,追施中氮高钾型水溶肥,每亩用量为3至5公斤。全生育期施用氮肥的量控制在13至20公斤每亩,磷肥的施用量为6至10公斤每亩,钾肥的施用量则在6至12公斤每亩之间。


3.需要抑制植株生长、防止倒伏以及防治病虫害。在地下害虫问题严重的地块,应与出苗水一同施用辛硫磷,每亩用量为60至80克。对于种植密度较高的地块,在6至8片叶展开时喷洒控旺剂,以此控制穗位高度、加粗茎节基部,从而增强玉米的抗倒伏性能。播种后至苗期以及苗期过后,要及时喷洒除草剂以清除杂草。在玉米穗期要密切关注玉米螟,以及中后期可能发生的茎腐病和叶斑类病害。


(二)针对西北地区的内陆灌区和沿黄灌区的春玉米种植,涉及新疆、河西走廊等内陆灌区以及甘肃、宁夏、内蒙古等沿黄灌区。这些区域属于降水量稀少、蒸发量较高的干旱半干旱地带,非常适合推广玉米膜下滴灌与水肥一体化技术。而在沿黄灌区,则适宜采用黄河水直滤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以此解决黄河水中泥沙过滤的难题。


选择适宜的作物品种并实施科学的播种方法。考虑到灌区的气候特征以及栽培管理的具体状况,挑选那些耐密性佳、穗位较低、抗倒伏能力突出的高产多抗型品种。播种前对种子进行包衣处理,以增强玉米的逆境适应能力。播种深度通常控制在4至6厘米之间,在大小行播种时,大行间距通常为70至80厘米,小行间距则一般为30至40厘米。适当提升种植密度,在河西灌区、河套灌区等高产量区域,通常可以将每亩的播种数量提高到大约6500至7000株,这一数值会根据不同品种有所变化。


机械覆膜与铺管实现一体化操作。推荐使用配备北斗导航系统的播种机械,它能一次性完成施肥、播种、铺设管道、覆盖薄膜、压实薄膜以及覆土等一系列工作。滴灌带的间距设定在90至120厘米之间,每条滴灌带负责灌溉两行玉米。在大小行播种的情况下,滴灌管应布置在窄行的中央位置。在实施膜下滴灌技术时,推荐使用厚度恰当的全生物降解地膜(具体型号需根据种植方式来选择),并在地膜上每隔2米进行覆土处理,以此防止水分流失和风力导致地膜破损。


玉米的灌溉与施肥措施如下:整个生长周期通常需灌溉8至12次,每次灌溉的用水量大约在每亩145至320立方米之间。播种后立即进行一次灌溉,以确保种子出苗,此时的灌溉量为每亩15至30立方米。在具备条件的地区,建议在秋季翻耕土地时施用2至3吨的腐熟有机肥,底肥则推荐使用20至30公斤的玉米专用肥,并推荐使用具有保水、促进生根等功能性的肥料。加强玉米生长后期的水分和肥料供应,具体在分蘖阶段、分蘖至喇叭口阶段、喇叭口至吐丝阶段,实施4至5次的高氮水溶性肥料追施,而在吐丝至灌浆阶段,则进行2至3次的中氮高钾水溶性肥料追施。总计追施氮肥(N)13至20公斤/亩、磷肥(P2O5)6至10公斤/亩、钾肥(K2O)4至10公斤/亩。施肥的具体数量需根据土壤肥力和预期产量等因素进行适当调整。


4.需要严格控制生长、防止倒伏以及防治病虫害。在地下害虫问题严重的地块,需在播种后结合出苗水,每亩施用辛硫磷60至80克。由于膜下滴灌的玉米田间气候较为干燥,需加强叶螨的综合治理,并特别关注玉米螟、黏虫和草地螟的防治工作。在玉米6至8片叶子展开的时期,喷洒控旺剂,以控制穗位的高度、加粗茎节,从而增强玉米的抗倒伏能力。在播种后至出苗前进行封闭式除草,以减少杂草的生长。


华北、黄淮及汾渭平原的夏季玉米种植区,涵盖了河北、河南、山东、江苏以及安徽淮河以北的区域,还包括陕西的关中和山西的汾河谷地。这一区域以小麦与玉米轮作为主要耕作模式,非常适合运用地面滴灌、浅层埋设滴灌、深层渗灌、地埋式可伸缩喷灌以及移动式喷灌机等多种灌溉技术,以实现水肥的同步管理。


品种挑选与处理方面,需选取那些结构紧密、耐密植、抗病虫害、便于机械化收割,并且已经过包衣处理的中晚熟夏玉米。若品种未进行包衣,则需根据种植区域的常见病虫害情况对种子进行拌种。若采用5.4%吡虫啉·戊唑醇等高效低毒的种衣剂进行包衣,可以有效控制苗期的灰飞虱、蚜虫、丝黑穗病等问题;而使用辛硫磷等药剂拌种,则能有效地防治地老虎、金针虫、蛴螬等地下害虫。


播种与铺设管道作业中,采取贴茬直播方式时,推荐使用等行距的机械进行播种;若是灭茬直播,则可以选择等行距或大小行距的机械播种,其中大行距通常为70至80厘米,小行距通常为30至40厘米,播种的深度控制在3至5厘米之间。需根据不同品种的耐密性来合理调整密度,对于紧凑型品种,每亩地保留的苗数应在5000至6000株之间,而对于半紧凑型品种,每亩地保留的苗数则应在5000至5500株之间。麦玉轮作的农田,一年可收获两季,采用的是浅层埋设滴灌系统。在小麦播种阶段,滴灌带便已铺设到位,而玉米则直接在滴灌带之间进行播种。对于上一年没有滴灌带的夏玉米田,若前茬作物有秸秆,应先进行粉碎或清理,之后才能铺设管道。至于地埋渗灌和可伸缩喷灌等水肥一体化管道,通常会在小麦播种前完成施工和铺设。


在玉米生长的关键时期,该区域正值雨热同季,此时可依据降水量实施测墒补灌和施肥。播种初期,当土壤0至20厘米深处的相对含水量低于65%时,应进行滴灌,每亩大约使用15立方米的水。同时,为了防止地下害虫的侵害,在滴灌出苗水的同时,每亩应滴施60至80克的高氯辛硫磷。在拔节阶段,当土壤深度在0至40厘米处的相对含水量低于70%时,需进行灌溉,灌溉量为15至20立方米每亩;而在大喇叭口期至灌浆期,若土壤深度在0至40厘米处的相对含水量低于75%,则应灌溉,灌溉量为20至25立方米每亩。施肥上,建议亩施氮肥15至20公斤,磷肥6至8公斤,钾肥8至10公斤。具体施肥方式为,氮肥的70%至80%,钾肥的大约40%,磷肥的大约20%,分3至4次在植株拔节至灌浆期随水施用。对于石灰性土壤或缺锌的地块,则需额外施用硫酸锌2公斤/亩。


关于其他辅助措施,首先,实施杂草防治的“封控结合”策略,即结合播种后芽前封闭处理和苗后茎叶定向喷药来消除杂草。优先采用播种后芽前封闭除草,以减轻苗后除草的工作量。其次,采取控制植株旺长和预防倒伏的措施。在玉米生长初期,合理控制氮肥的使用量,防止植株过度生长;在6至8片叶展开期间,科学施用控旺剂,以缩短植株节间,增强其抗倒伏的能力。三是适时晚收,待籽粒乳线基本消失、基部黑层出现后机械收获。


四、重点任务


加强技术整合,针对各区域的水资源条件及玉米生长特性,深入进行水肥同步施用效果的研究与模式创新,构建具有地域特色的玉米水肥同步施用增产技术体系,增强其科学性、针对性和应用价值。


(二)我们积极推广并广泛实施。通过绿色高产高效、节水增粮推进县以及玉米单产提升工程等项目的具体落实,我们着力推广玉米水肥一体化技术,以提升单产。同时,我们集中力量建设连片示范区,旨在推动大面积的均衡增产。


(三)开展积极培训与指导。依托水肥一体化技术大规模培训,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办玉米水肥一体化技术培训,旨在提升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及种植户等群体的节水灌溉和科学施肥管理能力。同时,对典型案例进行深入总结和广泛宣传,以营造积极的社会氛围,促进技术的快速推广和应用。

 

122.png

Copyright © 山东康琳塑业有限公司 2025-2026 All Rights Reserved | 鲁ICP备2025149291号-1